西北网  用户名: 密码:
首页|设为主页

人民日报:文明交流互鉴 共同繁荣发展

来源:西北网   日期:2016-01-24  


原标题: 文明交流互鉴 共同繁荣发展

  风送驼歌,月留帆影。历史长河中,丝绸之路上,中国人民和中东地区人民真诚相待、出入相友,不同文明相互欣赏、相互学习,以尊重和谦逊的态度,借鉴吸收彼此文化中的精华,为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提供了生动范例。当前,在共建“一带一路”的征途中,双方发展战略对接,共创美好未来。

  “文明具有多样性,就如同自然界物种的多样性一样,一同构成我们这个星球的生命本源。中东是人类古老文明的交汇之地,有着色彩斑斓的文明和文化多样性。”

  “中国将继续毫不动摇支持中东、阿拉伯维护民族文化传统,反对一切针对特定民族宗教的歧视和偏见。”

  “我们应该开展文明对话,倡导包容互鉴,一起挖掘民族文化传统中积极处世之道同当今时代的共鸣点。”

  ……

  习近平主席访问中东三国,积极倡导文明交流互鉴,一系列重要论述启发人们对文明的思考,指明共同发展之道。

  历史传承,丝绸之路开遍文明交流之花

  “通过古老的丝绸之路,中阿人民的祖先走在了古代世界各民族友好交往的前列。”中国著名伊斯兰和阿拉伯学者纳忠先生曾说,阿拉伯—伊斯兰文明中,来自波斯、印度、希腊、罗马等外族的文化扮演了重要角色。拥有5000多年历史的中华文明在发展进程中兼容并蓄、博采众长,既独具特色,又丰富多彩,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同为世界古老文明的中华文明和阿拉伯文明各具特色、自成一体,却从来不曾自我封闭。古丝绸之路为沿线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也加速了沿线各国文化交流。

  生活在沙特首都利雅得的中国人喜欢逛阿拉伯特色浓郁的香料店,这里袅袅香气萦绕,让人沉醉。神秘的龙涎香曾是阿拉伯帝国向唐朝皇帝赠送的珍贵特产,宋代的中国药铺中亦出售来自阿拉伯的药品。一手捧着《古兰经》,一手拿着香料盒的阿拉伯商人,沿着漫长的丝绸之路,不仅带来了异国的香薰,还有阿拉伯文化。

  早在中国东汉时期,甘英就曾到访伊朗。这位有史记载最早到达波斯湾的中国人,开启了中伊两国人民长达2000年的友谊。伊朗文化与伊斯兰指导部副部长胡杰拉图·阿尤比告诉本报记者,伊朗人对中国瓷器爱不释手,中国人对波斯挂毯情有独钟,都是两国人民彼此欣赏对方文化的一个剪影。

  历史的篇章,闪耀着中国与阿拉伯文明、波斯文明相互交融的光彩。阿拉伯移民使甜食成为中国东南沿海民众的偏爱,清真菜系成为中国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琵琶、胡琴也变为中国人熟悉的民间乐器……中国的火器、医学、印刷、天文、制图学等科学技术传入中东,阿拉伯天文学、数学、化学等也传入中国,极大促进了双方的社会发展。

  不少中东地区的民众认为,他们能与中国朋友心灵融通,正是因为他们的文化与中华文化同属东方文明,都重视家庭和集体,尊重秩序和道德,在人文精神和伦理思想中有着许多相似之处,这种彼此间的心领神会是西方人无法企及的。讲述中庭生活的《金太郎的幸福生活》和历史剧《王昭君》等在中东地区热播,正是基于双方相近的价值理念和道德选择。

  北京大学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研究所所长吴冰冰对本报记者表示,与西方总是强调“文明冲突”“文化差异”不同,中国讲究“求同存异”。求同存异,才能为互相学习和合作留下空间。现在埃及、伊朗等国都在学习中国的发展方式,它们都希望学习中国在保持长期稳定的同时经济高速发展的经验,这也是新时期文明互鉴的生动体现。

  现实选择,互利合作共圆繁荣发展之梦

  随着近年来中阿友好年等活动的举行,中东地区的文化艺术人才访问中国,带有浓郁中国特色的文化活动也在中东遍地开花。媒体、艺术、旅游、文学、教育等领域的交往,为深化中国和中东地区合作奠定了坚实的民意基础。越来越多中东地区的民众开始学习中文,并通过电影、电视、图书、音乐去深入了解中国。他们迫切想知道:一个曾经同样经历过被西方列强欺侮命运的国度,何以重拾秩序和自信,创造出非凡的物质和精神文明;那一张张友善宽容的东方面孔背后,一双双勤奋灵巧的手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怎样的感情,怎样的力量……

  中国同中东、阿拉伯虽然资源禀赋各异,发展水平不一,但都处于各自发展的重要阶段,都肩负着实现民族振兴、富强的共同使命。中国“十三五”开局,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引领下稳步前行。而处于现代化进程关键阶段的许多中东地区也不满足于只作油气资源的全球供应商,普遍把工业化作为促进发展、改善民生、增加就业的重要选择,大力推进经济多元化发展。

  约旦首都安曼文化局局长、著名学者萨米尔·艾哈迈德曾多次访华,他的著作《文明的追随》认为,中国具有自由、坚定的民族意志,作为一个独立自主的现代化,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实践,已探索到一套适合自身国情的、有效的发展方案,从而取得人文和物质上的辉煌成就。中国的发展吸引世界各国向她靠拢,阿拉伯需要借鉴中国在实现成功过程中所使用的基本哲学,为阿拉伯人自身的复兴提供指引。

  沙特阿拉伯费萨尔国王伊斯兰研究中心秘书长叶海亚则认为,正因为无论在意识形态上有何差异,阿中都始终尊重对方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阿中友好合作也因此成为南南合作的典范。阿拉伯谚语说:“择路先择伴。”中国和阿拉伯便是志同道合的发展伙伴。在探索发展道路上,双方需要更加紧密地团结与协作,交流借鉴。

  伊朗—中国工商会主席阿萨多拉·阿斯加罗拉迪认为,“中国开始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伊朗也即将推进经济发展第六个五年计划,双方发展战略契合,合作潜力巨大”。随着伊朗迎来重要的发展机遇,伊中经贸合作将呈现更多新特点,出现更多新模式,并助力双边关系不断提升。

  “‘一带一路’延伸之处,是人文交流聚集活跃之地。民心交融要绵绵用力,久久为功。”习近平主席所言深入人心。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为了让人才和思想在“一带一路”上流动起来,习近平主席宣布实施增进友好“百千万”工程,落实“丝路书香”设想,开展典籍互译,加强智库对接等一系列举措。

  今天,“一带一路”在中东地区形成新的交汇,把亚洲大陆东西两端对接起来,昭示了中国和中东关系发展的美好前景。站在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新起点上,秉持丝路精神,中国同包括中东地区在内的世界各国一道努力,携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各种挑战,推动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谐共处,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

  (本报北京、利雅得、开罗、大马士革、德黑兰1月23日电  记者王新萍、白阳、李逸达、黄培昭、刘水明、韩晓明、王云松、宦翔、赵明昊、张志文)

  《 人民日报 》( 2016年01月24日 02 版)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 网友评论
       网友                               评论        评论时间
 昵称:
 内容:  留言内容不得超过200字
 请输入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此处换一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