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全力拼“创新” 激励政策“能给尽给”

  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航天员首次出舱活动;国产大飞机C919亮相多地机场,圆满完成验证飞行;高寒智能复兴号驶向我国最北端,中国高铁实现新突破……开年以来,国有企业全力拼创新,一大批重大工程、重大项目捷报频传。

  百年变局下,科技创新是“关键变量”,也是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动能”。过去三年,国资委把科技创新作为头号任务,创新激励政策“能给尽给、应给尽给”,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增强创新能力,激发创新活力,加快壮大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新的一年,瞄准“打造一批创新型国有企业”的目标,国资委将切实加大科技创新工作力度,着力锻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凝聚合力

  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

  2月13日,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位于蓬莱气区的蓬深6井顺利完钻并成功固井,井深最深达9026米,刷新亚洲最深直井纪录,我国深井钻井的整体水平进一步提升。

  科技创新不只有“上天入地”,还有“细微处”的探索。

  0.01毫米!这是中国五矿深圳金洲公司研发的极小径铣刀的直径,仅相当于八分之一头发丝粗细。利用这种铣刀,可以在一粒米上成功铣出56个汉字。

  实践昭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近年来,国资委着眼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全面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实施科技研发投入在业绩考核中全部视同利润加回、重点核心研发团队工资总额单列等政策,加快壮大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数据显示,中央企业2022年研发投入经费超1万亿元,同比增长9.8%,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同比得到提升。其中,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超过3%,重点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超过5.6%。

  国资委遴选了首批29户“重点支持类”原创技术策源地企业先行先试,推动中央企业成为科学新发现、技术新发明、产业新方向的重要策源地。

  以中国五矿为例,其着力推动打造深海深地、冶金工程、新能源、战略金属、数字化供应链等5大原创技术策源地,部署实施20大矿产开发、20大冶金工程、10大金属材料、10大新能源材料和10大基本建设技术攻关,实现从“找项目”到“造项目”转变。

  自主创新不是闭门造车,需要产业链上下游大小企业之间,企业与科研院所和高校之间,乃至国内和海外之间携手攻坚。中国华能创新研发合作模式,设立首支10亿元规模科创基金,组建650℃高温材料、超临界CO2循环发电等4个创新联合体,多项自主创新成果引入市场化机制。

  初步统计,目前已有7个中央企业创新联合体集聚58户央企,带动超过180家高校、科研院所等创新主体广泛参与,形成“大兵团作战”攻关合力。与科技部共同支持新建3个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与工业和信息化部共同支持新建2个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中央汽车企业数字化转型、北斗产业协同发展、区块链合作等创新平台持续涌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