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网  用户名: 密码:
首页|设为主页
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一湖翡翠 “水怪”暗投

一湖翡翠 “水怪”暗投

来源:西北网   日期:2015-12-17  


  原标题:一湖翡翠“水怪”暗投

  站在观鱼台上,瞭望喀纳斯湖远景。

  喀纳斯月亮湾。

  每年九成游客吃住安置在喀纳斯湖外30公里只为保护西北“绿明珠”

  广州日报·南湖国旅

  2015全球环保行

  位于中国“雄鸡”最尾尖的喀纳斯湖,被称为中国境内最美湖泊,这里不仅叠加了东方的阿尔卑斯、亚洲唯一的瑞士风光、神秘的“水怪”等“中国一绝”的风景和自然资源,这里还遗留着成吉思汗远征欧亚时的历史和文化,为很多人所迷恋和向往。

  越来越多的游客开始发现并熟悉喀纳斯,旅游业逐渐超越矿业,成为当地最主要的经济支柱。

  “喀纳斯要保护好了,才可以开发。”喀纳斯景区管委会书记康剑至今仍把自己称为喀纳斯的“老护林人”。记者了解到,为了保护好喀纳斯湖生态,湖边早期开发的6万多平方米建筑全部拆除,九成游客吃住被集中安置在离湖30公里远的贾登峪,所有自驾车只能远远地停在景区门口的停车场后再接驳景区大巴。当地的牧民也从心灵深处,将这里每一棵树奉为神灵,即使树木枯死刮倒,也只会让它在原处静静腐朽。

  文/图广州日报记者杨进

  记者从乌鲁木齐辗转抵达位于阿勒泰深处的喀纳斯湖时,这里仍是深秋的季节,首先展现给记者的是一幅幅绝美的风景画。清澈的喀纳斯湖,从远处观望,正如一块块翡翠,湖边原始森林幽深神秘,树叶犹如调色板,五彩斑斓,高山在变幻的云彩中,好像顽童一样,若隐若现,高空中迎风俯冲的苍鹰,让人心里顿生敬畏。

  5亿元打造“生态喀纳斯”

  记者了解到,被称为“中国最美湖泊”的喀纳斯,是中国唯一具有欧洲生态体系和景色的景区,当地人称这是中国版的阿尔卑斯山,上世纪90年代后期才逐渐为游客所认识,如今已经取代了矿业,成为当地最重要的经济支柱。如今,喀纳斯已经发展为中国规划面积最大的景区,面积超过1万平方公里。

  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对于当地政府和管理部门而言,永远是一个两难的抉择,始终博弈、平衡的过程,旅游资源丰富,一旦开发,游客如潮水般涌来带来收入的同时,也给原本脆弱的生态,带来现实的挑战,喀纳斯同样遇到了这样的问题,但对于景区管理方而言,他们却不含糊,有明确的答案:保护!保护!还是保护!

  康剑告诉记者,为了还一个干净、漂亮的喀纳斯湖,他们将喀纳斯湖边原有的6万多平方米旧建筑拆除,牧民放牧也设有严格的区域,每年把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70%用于补贴原居民。

  记者了解到,10多年前喀纳斯就投入了20多亿元对景区内的环保、通讯、电力、交通进行了大幅提升,每年九成游客吃住就集中安置在离湖区30公里远的贾登峪,自驾车游客在进入景区前就需要在停车场换乘景区大巴。

  2013年8月,喀纳斯还成立景区保护和改善生态委员会,下设天然林、天然草原修复组、湿地湖泊修复组、环境治理组等,累计投入近5亿元,打造“生态喀纳斯”,这两年仅建设生态停车场就有22处,近11.2万平方米。

  客观而言,喀纳斯旅游的开发,也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当地原有的山体、树木,但对于生态的修复和细微之至的保护,已经深入喀纳斯人的骨子里。

  守着大森林不得取一木

  在喀纳斯景区的游客中心区域,有一座装饰简单,但又不失文雅的“李娟书屋”,书屋的建造者常年居住外地,为搭建这座小书屋,不曾想到,过程是如此“坎坷”。

  据建造者“洋冈子”回忆,“一开始我以为喀纳斯守着满山的树木,木材不成问题。”可后来才知道,在喀纳斯盖一座小房子也是多么不容易,“所有施工的材料都要从一百多公里外的县城运上来,小到一颗钉子,大到钢材和木料。”成本是山下的双倍。

  虽然建造书屋喀纳斯景区领导非常支持,但林管站的站长却“毫不客气”地告诉“洋冈子”,这里是级自然保护区,这里的一草一木都不能动,“哪怕是自然死亡的树木,也叫‘立死杆’,也是一道风景,除非影响到了游客安全才能锯掉、挪走。”

  在前往禾木乡的路上,一条崭新的沥青路面,从喀纳斯入口直通过去。记者看到,开挖的路边很快种上了高山草甸。景区管委会工作人员雷东翔告诉记者,“这条路修建,生态修复和保护的费用占了一半。”

  对于极个别偷伐树木的情况,喀纳斯管理部门也会经常巡查,绝不手软。雷东翔告诉记者,在他们景区,很多树龄高达100年至300多年的树木都得以保护生存下来,喀纳斯原始的生态才会完整。

  仍可追寻到成吉思汗的踪迹

  “谁知西域逢佳景,澄澄春水一池平。”成吉思汗的国师丘处机曾将喀纳斯湖比作“澄澄春水”,而生活在这里有着数百年历史的图瓦人,正是与成吉思汗有着说不完的历史渊源,有一种说法,喀纳斯湖边2000多的图瓦人是成吉思汗西征时遗留的部分士兵,世代繁衍而来。记者看到,在很多图瓦人家中,仍挂着成吉思汗的图像。

  “一个地方生态保护的同时,还需要维护好当地人的利益、文化、历史,游客毕竟是外来客,处理不好,也容易带来人文生态的灾难,游客与原居民的矛盾激化。”喀纳斯景区管委会主任苟俊豪告诉记者,喀纳斯是新疆首个限定游客人数的景区,“目前景区的单日承载量在1.5万人左右,我们控制在1000人以内,不仅对生态破坏小,而且也容易被当地居民所接纳。”

  记者了解到,喀纳斯湖的水源地位于中俄交界的友谊峰山间,这里常年冰川覆盖,人迹罕至,在喀纳斯湖的入湖口,这样的河流入口多达5处以上,河网交织,为喀纳斯湖提供充沛的水源。

  据喀纳斯博物馆负责人介绍,这里最早可以追溯到距今约8亿年前的震旦纪,经历了多次的海陆变迁。

  核心区绝对不允许外人进入

  据介绍,在国内已批准建立的22处世界地质公园中,仅江西庐山和内蒙古克什克腾保存有较为典型的第四纪冰川遗迹,与这两处相比,喀纳斯地质公园不仅具有现代冰川,而且第四纪冰川遗迹区内类型更为丰富、典型、系统和完整,不仅完整地保存了多期冰川堆积地貌,冰川侵蚀地貌和冰缘地貌,而且其冰川遗迹具有更高的科学价值、观赏价值和美学价值。

  据介绍,喀纳斯保护区被称为世界少有的生物基因库,已发现的植物有1408种,已查明的珍稀动物兽类40种。不过,气候变暖的大格局,对喀纳斯湖的生态开始有了一定的影响。对喀纳斯湖水源和生物多样性有着多年研究的孙吉舟告诉记者,2014年他们在距湖100公里远的1号冰川监测点发现,冰川已经相比2009年消退了100多米。“冰川消退,降水减少了。”孙吉舟介绍,与2004年相比,喀纳斯地区的降水这几年已经减少了2/5至3/5,“2007年还有水溢出喀纳斯湖,这几年这种情况都没有出现过了,这说明水源来水少了。”

  “这是一个全球面临的问题,目前短时间内不会出现湖水枯竭的情况。”孙吉舟告诉记者,管理区也采取了系列措施应对,比如目前旅游开发只占到了整个自然保护区的三分之一,大部分是保护中,核心区绝对不允许外人进入,牧场远离湖边,保持水土涵养,而且对生活区域的污水进行集中处理,减少水资源浪费等等,并对当地生态进行全年监测和分析。

  5~6月易见“水怪”

  湖中水怪一直是喀纳斯湖的不解之谜,这也吸引着各地探险家前来破解,游客总希望来到喀纳斯会能与“水怪”有个偶遇。喀纳斯湖和“水怪”,成了两个难以分开的词语。

  据介绍,喀纳斯湖内营养成分很少,难以有大型生物,但牧民中一直有“水怪”的传说,称曾将河边饮水的马儿拖入水中。其他有人目击的消息先后被媒体报道后,引发轰动。

  喀纳斯景区管委会主任苟俊豪是十足的“水怪”坚信者,他告诉记者,自己曾亲眼见过多次“水怪”,“今年在陪同海南的一位领导来湖边调研的时候,就碰到过水怪,没见头尾,只露出了个背。”他用手比划着,足有10多米长。在湖上开船10多年的老王告诉记者,见到“水怪”是经常的事,一年总有一两次,“大得很!也不怕了。”

  “190多米深的水,这么多弯,水怪存在一点都不奇怪。”苟俊豪说,极可能是鱼,也可能是其他生物,“因为至今没有找到确切的活体。”

  “我们不靠水怪来吸引外界的关注,但水怪的存在,也确实是喀纳斯湖生物链条完整,湖水保护完好的一个见证。”孙吉舟告诉记者,他见过2米多长的“水怪”,而且在每年5月至6月的雨季最容易看到“水怪”,因为岸上动植物、微生物等被冲入水中,小型鱼类靠这些为食,从而吸引哲罗鲑等大型鱼类前来捕食。“我们调查过,在枯水期,这里水深也可以达到194米,潜水员下去发现很暗,还有水底森林,暗流涌动,所以到底是什么物种,至今也没有办法找到。”

  原标题:一湖翡翠“水怪”暗投

  稿源:人民网

  作者: 3139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 网友评论
       网友                               评论        评论时间
 昵称:
 内容:  留言内容不得超过200字
 请输入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此处换一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