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西北网 日期:2011-10-19
内蒙古歌舞团成立于1946年4月,由蒙、汉、满、回、达斡尔、鄂温克、朝鲜等十几个民族的280余名演职员组成。50多年来,歌舞团走遍全国20余个省市,节目曾在世界青年联欢节上获金奖和铜奖。歌舞团现有道尔吉、齐·宝力高、李镇、金花、千亚丽等主要演员;保留节目有《鄂尔多斯》、《盅碗舞》、《筷子舞》、《挤奶员》等。图为内蒙古歌舞团在欧洲演出。
今年国庆长假期间,内蒙古的文化工作者忙得不亦乐乎。他们兵分两路:一路人马,组成内蒙古民族艺术团赴保加利亚等欧洲四国巡演,精彩的草原歌舞受到热烈追捧;另一路人马,在北京举办内蒙古文化艺术周。
如此密集的草原文化展示之旅,充分显示了内蒙古建设民族文化大区、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勃发生机……
精神家园——遗产保护走在前列
地处祖国北方草原带的内蒙古是草原文明的承载地和发祥地,在经历匈奴、鲜卑、突厥、契丹、蒙元、满清及现当代几个时期的发展后,留下了不同民族、不同特色、绚丽多姿的草原文化。以蒙古族和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三少民族”为代表的民族文化艺术,更成为中华文化艺术百花园里最具活力的奇葩。
“保护民族文化遗产,就是保护我们的精神家园。”内蒙古文化厅厅长王志诚说,“发展繁荣文化,保护是前提,保护是基础。”
蒙古族长调民歌、呼麦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元上都遗址被国务院列为2012年我国向联合国申报的世界文化遗产提名项目。
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形成六级名录体系。目前,内蒙古拥有长调、呼麦、马头琴、那达慕、搏克、曲棍球等63个级非遗项目,自治区级非遗项目251个及级代表性传承人25名、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322名。
“万马奔腾”——文化精品层出不穷
自治区每年7月都要举办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节,每隔两年就要举办乌兰牧骑艺术节。12个地区市盟也纷纷打出自己的文化品牌——呼和浩特昭君文化节、包头鹿城文化节、巴彦淖尔河套文化节……
内蒙古的101个旗县区,也都设立了自己的文化节日。他们以各自地区民族风俗风情为切入点,举办那达慕、马头琴、蒙古长调、安代舞等文化节庆活动。
大批文化精品脱颖而出。《陪你一起看草原》、《我和草原有个约定》等草原歌曲唱响海内外。电影《季风中的马》、电视剧《东归英雄》、民族舞剧《草原记忆》等一大批优秀民族歌舞和影视作品享誉海内外。
近年来,先后有300多项优秀剧(节)目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文华新剧目奖”和内蒙古“索龙嘎”奖、“萨日纳”奖。齐·宝力高、德德玛、腾格尔、韩磊、斯琴高娃、三宝、乌兰牧骑、额尔古纳乐队等一批草原文化名人和团队在全国影视文艺界享有盛名。
为了扩大草原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内蒙古连年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先后走进悉尼歌剧院、维也纳音乐厅、西班牙大教堂、美国肯尼迪艺术中心、德国市政音乐厅、英国伦敦卡杜甘音乐厅以及香港文化中心音乐厅、台北音乐厅等,并屡屡获得国际大奖。草原民族新服饰进入巴黎卢浮宫,轰动“时装之都”。
滋养心田——事业产业发展迅猛
内蒙古按照高起点、高标准和适度超前的原则,把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全区城乡建设总体规划,建立健全群众文化设施网络。目前,全区12个盟市,101个旗县、市(区)都至少各有一座图书馆、一座文化馆,848个苏木乡镇建有文化站,70%的嘎查村建有综合文化活动室,基本形成了覆盖全区的四级群众文化网络。
2009年,内蒙古作出规定,全区74支乌兰牧骑,每年下乡演出时间要达到4个月,场次达到100场,广泛开展了送戏下乡和“百团千场”下基层慰问演出活动。之后,全区三级专业艺术院团每年共下基层演出近5000场次。
内蒙古有一大批企业在政府鼓励下进军文化产业。鄂尔多斯市东联集团从房地产企业向文化产业转型,该集团投资兴建的成吉思汗陵旅游区被评为文化产业示范基地;集团所属的天骄艺术团排练了大型民族歌舞《圣地古韵》、《永远的成吉思汗》,累计演出2000余场。伊利集团每年投入500万元协办呼和浩特昭君文化节,伊泰煤炭集团每年投资1000万元协办草原文化节。
网友 | 评论 | 评论时间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