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网  用户名: 密码:
首页|设为主页

高山下的河水——记著名山水画家程河水先生

来源:西北网   日期:2012-05-31  


 高山下的河水

  —— 记着名山水画家程河水先生

  程河水,男,汉族,1957年生于湖北省咸宁市,大学毕业于湖北省美术学院国画系,曾在美院山水画研究生班进修,先后师从国画大师李可染、梁树年、归洪璋及黄努卫等。大师们的言传身教,加上与生俱来的艺术天赋与刻苦钻研的精神让他在中国画坛上独树一帜。其技法大胆新奇,颇多创新之处,用笔顺畅流利,重处若泰山压顶,轻处又胜天际浮云,刚柔并济,形神兼备。多位国画大师赞其人“冰出于水寒于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前途不可限量”;有评论者赞其画“看程河水的画,好似游览名山大川,有出入仙境之美。功力深厚、苍健逼真、活而不乱、稳而不死……”

  目前,出版有《程河水山水画集》、《程河水山水写生作品集》等。其作品《高山流水》被副主席习近平私人收藏,人民大会堂,钓鱼台,中南海等。《山居图》被国务院作为国礼赠予友好首相等领导人。经文化部鉴定,其作品目前润格为每平尺18000元人民币。

  程河水先生向玉树灾区捐赠价值近人民币二十万元的作品(右)。

  累计向社会和灾区捐赠书法近120多幅,总额多达790余万元。

  2011年9月23日下午,在程河水先生位于北京市北五环的寓所兼画室内,茶香扑鼻,笑声不断。在紫龙宾虹国际书画院领导慈善大使赵广昌先生的精心安排下,这里正在进行一场别开生面的采访。

  虽然程先生早己是一名书画界大家,但是个性随和,和蔼亲切,在我们采访伊始就态度谦虚地说“不要弄得那么正式了,我们就象朋友一样聊一下吧,这样我会表达的更好”。

  1975年12月31日,18岁的程河水进入咸宁市通山县轻工业局下属的一家生产配件的企业工作。对程先生来说,这是一个难忘的日子。在这一天,他得到了人生的第一份工作。更为重要的是,从这一天开始他接触到了轻工业局主抓工艺设计的沈国旺老师。正是在沈老师的引领下,程河水先生得以和国画结缘并为以后从事国画创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1979年到次年3、4月份的时间内,沈国旺老师先后主持开办了4次工艺产品设计培训班。在这里程河水老师和其他学员一起学习素描、色彩与产品设计。程河水先生清楚得记得,在培训班期间经常有湖北省和咸宁市的国画名家被请来为学员们讲课。这让中学时代就曾经用手写的方法“印刷”出报纸(用美术字做出和印刷版报纸一样的效果)的程先生倍感新鲜与过瘾。那兴奋劲儿绝不输于金庸小说中武学痴迷者无意间得进少林寺藏经阁的状况。与生俱来的艺术天分,让程河水感觉省、市书画名家的课程简直就是一场场久旱后普天而降的甘霖。

  位于幕阜山脉向江汉平原过渡地带的咸宁市,风景秀美,山地、丘陵、岗地、平原兼而有之,素有“六山一水两分田,一分土地为家园”的说法。

  培训班期间,沈国旺老师就经常带着学员们出去写生。家乡的山山水水、古桥、老建筑等一一都被程河水在一张张素描纸上尽情地描绘过。回忆起那时的情景,年过半百的程先生依然显得兴奋、激动。先生说,那时候年轻的我们尽情地在家乡大自然的美景里徜徉,春天的时候看着盛开的鲜花、它们斑斓艳丽的色彩让我着迷,恨不得马上就用自己手中的笔把它们在画纸上一一展现出来。

  时过境迁,如今54岁程河水先生已跻身国内画坛着名的山水画家之列。一级美术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礼画家、中国书画院院士、文化部诗酒文化协会诗书画院院士、紫龙宾虹书画院副院长、中原书画院研究院客座教授……程河水先生拥有众多荣誉与头衔。当记者问起在众多荣誉与头衔里最珍视的是哪一个或几个时,先生的回答令人意外地直截了当、几乎不假思索:国礼画家和客座教授。作为一名国礼画家可以通过自己的画笔把中国的绘画作品、国画的特色乃至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更远、传播的更广。作为中原书画研究院的教授则可做自己最高兴也是自己最愿意做的事:把自己创作的经验、心得与学生们分享,先生如是说。

  聊到高兴的时候、品着用标准的茶道手法“操作”出来的大红袍,先生已完全没有了采访初始的几许不自然,转而向记者讲起了自己创作心得与目标。

  先生畅言:对于国画创作者来讲,应该是青年学习积累、中年思考沉淀、晚年总结提炼。以山水画大师黄宾虹为例,其在60岁以前全在学古人。

  国画创作必须学古,因为所有的流传下来的名家都是大浪淘沙后积淀下来的。无论是像张大千一样独创泼墨技法,还是其他名家的创作经验与心得都是书画创作历程中不可多得的宝贵的金子。把它们真正学到手,在创作中就可以做到信手拈来、畅所欲“画”。今日的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迅猛。国画的创作却依然囿于古人的固有水平甚至远远不及。创作者必须在精确掌握传统技法的基础上不断突破、创新。把前人所没有完善的技法完善、把前人所没有完成的东西完成,达到古人所没有达到过得层次与境界。古代的东西学得好了,当代的画就胸有成竹了。

  一般而言,一幅作品的优劣,首先看的就是笔墨、接下来是形象和构图。而大多数人都没有意识到的是,一幅作品是否能够成为传世的珍品,就得看创作者有没有在这幅作品中创造出一种技法并形成一种创作定律。这是名家之所以成为名家的根本、也是一幅名作最重要的价值判断依据之一。名留画坛青史、让艺术的生命长存是每位国画家的理想。而这最重要的就是,他能不能为后来者留下一点定西。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 相关新闻
| 网友评论
       网友                               评论        评论时间
 昵称:
 内容:  留言内容不得超过200字
 请输入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此处换一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