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网  用户名: 密码:
首页|设为主页

农业大寨――一个正在消失的中国样本

来源:西北网   日期:2011-11-02  


         当82岁的宋立英在有关大寨的书籍上签下自己名字时,较之其他村民,她的纪念品超市便占据了足够的商业优势。

  这位被誉为大寨“活化石”的老人,每天大多数时间里,都坐在自家商店的椅子上,一笔一划,用自己的名声推销每本售价约20元的图书。背后的货架中,从毛泽东画像到老式挎包,各式商品琳琅满目。

  大寨农民里,她显然不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实际上,“农业学大寨”口号提出近50年后,这个曾经贴上农业标签的山西乡村,已看不到多少相关痕迹。

  作为自力更生进行农田基本建设的样板,大寨在中国闻名多年,并成为新中国农业的旗帜性代表,上世纪60、70年代,国内外前来参观学习的人数甚至达1000万人次。

  “一年下来,现在我用在种地上的时间不过半个月。”45岁的贾满文同样开了间旅游商店,除了玉米和核桃等作物,他几乎把全部精力放在经营店铺上。

  据统计,2010年,523人的大寨村经济总收入达4亿元人民币,而农业收入仅占大寨村总收入的1%-2%。

  退耕还林更使大寨原有的800亩梯田仅剩400多亩,其间已有农业专业队伍统一管理,农户只需负责收割。

  尽管门前晒着一些玉米,但李鹏飞一家更多靠着经营旅店和供应饭菜,维持生活。

  “现在,大寨村一户人家一般就2、3亩地,一亩地年收入大约1000元,”替父亲看店的李鹏飞说,“5到10月是大寨旅游的旺季,总体来说,一年1、2万元收入不成问题。”


  如今,窑洞旅馆和炕头饭店遍布大寨街头,这个村落已形成以旅游、煤炭、化工、建材、酿酒、农产品加工为主的多个支柱产业,现有品牌企业和参股企业19家,在工厂上班的大寨人,月薪稳定在1000元到1500元之间。

  甚至,往日专门接待外国贵宾的食堂也作为旅游点对外开放,屏风和桌椅没有更换的餐厅里,只要花上36元,就可尝到一份被重点推荐的“大寨肉烩菜”,这道由白菜、粉条、土豆片、肉丸等一起炖煮的菜肴,和窝窝头等食物一起,颇受游客欢迎。

  “以前光看到参观的人,看不到大寨的人。”对从1964年开始直至1970年代的参观人群,宋立英仍记忆犹新。而现在来大寨观光的人,主要是回顾历史,并了解这里现在的生态环境。

  变化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大寨展览馆、狼窝掌梯田、陈永贵故居等一系列景点得到建设与整理,虎头山上也开始大规模种树植草,恢复生态。

  如今,在已成为森林公园的虎头山上俯瞰,曾经作为“农业学大寨”象征的狼窝掌梯田,超过一半已是树木葱茏。大寨村的绿化覆盖率,达到65%以上。

  “将来大寨发展的总体规划中,旅游业占第一位,工业和企业占第二位,商品流通企业为第三位。”大寨集团公司总经理刘旭峰说。

  他还透露,旅游业新的规划项目投资达6.2亿元,村里的商铺将拆除,恢复“农业学大寨”时的景观。

  也许到那时,宋立英的生活或许将再次改变。这位曾多次受领导人接见的劳动模范家里,上月刚刚添置了一台液晶电视机,新闻节目和历史题材电视剧成为她的最爱。

  “还是那些过去发生的事情,更吸引人。”她想了想,然后说。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广告位招商
| 网友评论
       网友                               评论        评论时间
 昵称:
 内容:  留言内容不得超过200字
 请输入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此处换一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