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网  用户名: 密码:
首页|设为主页

旅游业为凉城插上腾飞的翅膀

来源:西北网   日期:2012-10-24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在龙则灵;人不在高,有气则精……“仙”与“龙”,即山水之魂,同样,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旅游产品的竞争力最终体现为文化的竞争,如何让文化为旅游插上一双强劲的翅膀?凉城县在边实践边摸索中走出了一条特色旅游发展道路。

  凉城县地处呼市、大同、集宁三市的交汇处,南衔马头山、北亘蛮汉山、中环岱海滩,素有“七山一水二分滩”之称,境内环境优美,气候宜人,山川兼备、林草丰茂、盆湖镶嵌,人文荟萃,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旅游资源得天独厚。

  文化旅游发展步伐加快

  近年来,凉城县围绕“生态文明新县、新型工业强县、文化旅游名县”的发展战略,着力打造文化环境,文化产业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不能仅当文化宝藏的守护人,更要当好文化宝藏的传承者。细数凉城县打造的4A级旅游区——“岱海旅游区”,级森林公园——“二龙什台”、被列入国务院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环岱海遗址群”,红色旅游最具代表性的贺龙革命活动旧址、绥蒙革命纪念地等名胜无不与文化有关。

  为了更好地传承历史文化,促进旅游业发展,凉城县因势利导,致力打造集观光、休闲、避暑、养生、商务、会展于一体的旅游休闲度假中心,以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元素为主题,展示独有的民族风情,让游客充分感受穿越时空与现代结合的凉城魅力。

  旅游为文化提供腾飞的载体

  凉城县把发展文化旅游作为强县富民的支柱产业,现已形成以岱海旅游区为中心向周边辐射的框架,使具有草原特色的“塞外江南”凉城的旅游业发展迅猛。年接待能力稳定在70万人次以上,旅游直接经济收入1.5亿元以上。

  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不仅体现在经济效益及综合效益,还显示出一个城市的文化品位,让城市的文化品位深度融合到旅游的看点卖点中去,凉城县把文化旅游项目化,既传承历史,又创新发展,进而让凉城县的文化元素靓丽起来,让凉城县的历史人文故事鲜活起来,进而为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2011年,凉城县绥蒙革命纪念地红色旅游经典景区被中宣部列为全国红色旅游第二期重点项目,全面提升了凉城作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的功能和品位。目前,凉城县拥有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自治区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处,自治区级烈士纪念建筑物重点保护单位1处,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4处,县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处,基本形成以绥蒙革命纪念地为核心的红色旅游圈,红色旅游事业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将进一步推动凉城县文化旅游事业发展。

  文化旅游联姻实现比翼齐飞

  如今,只要在百度上输入“文化旅游”几个字,就会有35万多个新闻跳出来。热词流行的背后,是国人对文化与旅游联姻的迫切愿望。

  大气候推进了文化旅游联姻进程。而机遇一旦降临,凉城人绝不错过。凉城在“文化旅游名县”战略的推动下,旅游品牌效应不断扩大,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高。

  2006年,岱海旅游区被评为内蒙古十大旅游名胜区,2007年凉城县参加内蒙古自治区十大魅力名镇评选活动,成功入围“全区28强候选镇之一”;2009年,岱海旅游区被评为4A级景区;2012年,凉城县被评为全区七个“宜居宜旅城镇”之一。2010年凉城县累计接待区内外游客75.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5亿元,分别是“十一五”初的1.5倍和2.1倍,在旅游业的有力拉动下,全县商贸流通、交通运输、餐饮服务等都有了较快发展,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2.3亿元,较“十一五”初增长35%。2011年,累计接待游客85.4万人次,同比增长12.6%,实现旅游收入2.05亿元;2012年上半年,累计接待游客11.4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192万元,同比增长22%,旅游业已经成为凉城县的支柱产业。

  文化提升旅游品位,旅游彰显文化底蕴。有着“塞外江南”之称的凉城县,文化与旅游业正在比翼齐飞,我们听到的不仅有凯歌,更有激越的鼓点。凉城,正以最美的姿态腾飞得越来越高。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 网友评论
       网友                               评论        评论时间
 昵称:
 内容:  留言内容不得超过200字
 请输入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此处换一张